铁做的月亮-我的东北
我很喜欢南方,尤其是江南,可能是因为我是北方人,一直很向往南方水镇。回望历史,我追思的那些朝代总是在江南卷起阵阵浪潮,追思的那些文人也总是在中国地图上的长江流域留下一幅幅文学历史地图,那些作品也总是把我的念想带到长江流域、秦淮以南、风流池畔。那片碧波浩渺、岸柳依依、荡舟心许、远山青黛、云峰橫乱的湖啊,西湖的水自动消解了杭州的三分热气,桥边行人举着伞来来往往,一瞬间我恍惚看到了一千年前的北宋颐宁元丰年间同样在此桥上撑着油纸伞来来回回的粗衣布袍者、纨绔绫罗者。千年之后繁华俱没,唯此湖悠悠。那座大江边上的城,有“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谢朓、沈约、竟陵八友嬉游建康。南唐君臣在金陵喟叹:“细雨湿流光”,“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后只落得后主登楼而生故国不堪回首春水东流之愁。曹雪芹用在江宁府小园的岁月织就了红楼里的梦。漫步南京城内,谁人不能想起所谓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呢?这六朝霏雨,雨幕帘锁,是潜藏在中国人血脉中的意象。那一年冠盖云集、灯花如雨,结绮临春事最奢,可惜只有日暮东风怨啼鸟,飞入寻常百姓家了。古典诗歌的意象中的江南,从六朝唐宋起所赋予江南的文化,让江南从一个地理名词真 ...
列车与站台
列车与站台
这是一篇关于怀旧,告别和时代的文章。
一些杂谈
但在谈那些之前,我想先谈一谈另一些东西。一个文学问题,旧体诗的意象问题。旧体诗是封建时代传统文学遗留下来的最为光辉璀璨的遗产,承载了那些呕心沥血的诗人最真挚的情感,但是却在后世逐渐流于庸俗与奢繁。这大抵是文学创作不适合时代的结果。汉唐已远去了几百年,却还要吟咏只存于黄纸上汉唐的意象,遵循着定好的格律和形式带着镣铐跳舞,扭捏着进行精巧的文字组合的游戏,看谁能作出花团锦簇的文章来,就像是比谁能给不朽的棺木雕刻出最华美的纹饰。时至今日,现代社会瞬息千变,过去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了,仍然有一些人坚守着故老的体裁,效仿着宋永嘉四灵,江湖派姜夔,明唐宋派归有光,公安派三袁,七子李攀龙,竟陵派等人去做文学改革,尝试让旧体诗合于现代。
那么旧体诗究竟能否成功地适应于现代呢?我们不妨来看一个例子,毛主席在1923年11月妻子杨开慧生下次子毛岸青后,得知党中央通知他回上海转广州准备参加将于1924年1月举行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此时杨开慧正在家坐月子,而毛主席奉命要到外地工作,但为了革命工作的需要,他们还是毅然分别。于是,他写了这首《贺新郎·别 ...
good old days
Golden days
很多人都会有着那种怀旧的心绪,或者进一步地可以叫恋旧癖,Nostalgia,或是一直回忆幼时的时光,或是一直向往曾经的时代。比如对大唐盛世的神往,比如对毛主席时代的向往,比如对小时候的无忧无虑的夏天的怀念。这些年华,真真切切的,似水一般,缓缓流淌,流向远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Golden days。
怀旧,是出于什么呢?
也许是在时间线上的后端,对前端的美化罢。过去的终究过去了,留给我们的要么是我们自己的记忆要么是停留在文字、
照片、史书上的描述与刻画,历史是客观的,我们对于历史的认识是主观的,这就必然掺入了主观的价值判断,对曾经的不堪、无趣、痛苦进行遗忘,只留住了美好的瞬间和高光的判断。
也许是因为现实太过于痛苦与无趣罢,我们才会倾向于去另一个时代寻找力量、寻找慰藉。过去的都是美好的,是田园牧歌式的自然淳朴的理想生活,在夕阳的余辉中时间仿佛定格拉得无比漫长。这也许就是英文所说的good old days.
我们要从怀旧中得到什么?
李白忆谢脁,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叙往事,思来者,自比于谢朓来自命高洁,追忆前贤,大多是郁郁不得志,渴望于历史书中找到知己。谢朓鲍照和 ...
瑶姬一去三千年
瑶姬一去三千年——姓氏名字
坐标
人生在世是需要坐标的,人们常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用社会这一复杂网络中的坐标来标记每一个个体是自然的,你是谁人的父亲,谁人的妻儿,隔壁的大叔,开店的老板。当然也可以用职业,地理位置,生物信息(比如人种,基因传承,外貌)来标记,更自然的是为每个人取一个独特的代号用来标记信息,于是便有了名字(The name)。当然,人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就会不得不取越来越多重坐标来identify people from others(identity),也就导致了中国古代开始时,每个人的名字是有四重坐标的: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通志·氏族略》语),名,长辈所赐,介绍自己的谦称;字,己所取,他人用来尊称。后来便姓氏合流,太史公甚至写下“字仲尼,姓孔氏”之句。比如追溯起来,鄙人便可以称为荀姓,智氏,字丝逸。比如成汤谥成汤,以谥号为氏。其子孙便成为汤氏。比如秦始皇便是氏赵,名政,姓嬴,无字行(秦国的祖先少昊氏以燕子(玄鸟)为图腾,嬴与燕异字同音,故成为嬴姓的始祖,少昊的后代曾封于赵地而立氏,所以才有了嬴姓赵氏。所以其实,岂止是秦赵,诸多诸侯国也算得上是同 ...
博物
之所以想写这个文章,是看到了这段逸趣横生宛如汪曾祺笔下的文字:
作者:苏耷水(妹想到竟然还是学长啊,是《中国国家地理》的编辑+撰稿人,令人艳羡的工作)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922034/answer/27659684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工作的最高原则是“地理决定论”,一切都要“有地理味有科学味”。从前杂志社人少,每年都会有一次全体员工集体野外考察的活动,基本上去的都是人迹罕至的很冷门但很美的地方,一般来说会有保护区或不对外开放的地方,会有随队的科学家一路讲解。后来单位人太多了不好组织,又因为是半体制内单位,怕外人告杂志社腐败,就取消了。
但是《中国国家地理》的员工天天做名山大川的稿子,如果自己不能亲临现场往往做的很没感觉,很多新员工就没法体会地理的美,做稿子很痛苦,常被领导批评“不够地理味不够科学”。于是一些部门依然会以部门为单位组织集体外出考察,寻找所谓“地理味”。比如我所在的部门今年是去黔东南考察的。《博物》比较拉仇恨啊,这两年不是台湾就 ...
爱情
虽然我没拥有过爱情,仅有的几次青春时的心动也都无疾而终,(“和很多校友一样,我直到三十岁了也还没谈过恋爱”.jpg[滑稽])但我觉得我还是有很多话想说,很多话想谈,谈一谈自己的爱情理想和美好憧憬。
啥事爱情捏。你问我肯定就如同问道于盲,那我就只能姑且盲人摸象谈上一谈。其实有时候我也会不由得迷茫为什么会渴求两性关系的建立。为什么就是她而不是她。我的理想中爱情应该就是由最开始的心动、对彼此外貌气质内心的欣赏、彼此相处的舒适到三观和性格的契合、想要更进一步的试探、对彼此的拥有和占据、激情地承诺到从两性关系中共同成长、积极情感价值的正向输出和消极的抚慰、和对彼此的责任与担当。其实两性关系的建立可能本身就是需要双方去一点点探索尝试,理想就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参照理想将现实逐步地趋于理想。
所见过的爱情故事有很多。生活中、书上、历史中,符合这些条件的终究是少数。很多时候觉得两个人就像飞鸟和鱼一样。飞鸟在天空翱翔,鱼儿在水里遨游,二人仅在水面上有一次相会,却以为那就是一生,其实鱼儿还是要入水,鸟儿还是要回到天空,他们俩有各自的广阔世界。
当我去了北京植物园,在樱桃谷顶看到了那棵著名的石中树。我抬头 ...
喜欢读的书
我是自幼就喜欢看书的,小时候上课也不听课就看书,那时候看的是图书馆里卖的经典名著,喜欢看HP系列啦,喜欢看科幻系列比如凡尔纳啦,再就是西游记,还有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退休了再看一遍),隋唐演义,封神演义等等这些描述古代战争的书,那时候看的都是古白话版的,四开纸四百多页的大部头,导致现在的古文功底很扎实,倒是不会喜欢看《童年》、钢炼、《红与黑》这种更现实主义的书hhh,看完了没啥感想。
等我上了初中就开始看数理教材,起因还是因为小学五六年级时候开始看起了网络小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陆陆续续看了几十本,有一本让我印象很深刻就是《奥术神座》,讲的物理学成神,知识就是力量的故事,这对于中二病少年具有莫大的吸引力,那时候我边看边搜索不懂得词汇,什么“曲率”、“薛定谔方程”、“复变函数”,发现……我tm也看不懂啊,或者说只是感性层面上的理解,于是我发了狠决心要弄懂,就一个词一个词的挨个查下去终于查到了最基本的知识概念和逻辑,于是我就开始一点点bottom up,发现对我来说还是太玄奥了难以捕捉,于是我就开始买来高中课本和淑芬课本来看。那真是段充实的时光啊,每天都有大把大把的知识点轰炸,就这样陆陆续续的 ...
沙河那些平凡的人
五月一号,想记录一下在沙河遇到的平凡但却是在认真生活、诚实劳动的普通人。
卖水果的大叔
因着优购水果的价格高昂,各个私人的水果群就有了发展空间,在水果群里要上一份水果,等到下课叔叔阿姨送来就可以开吃。于是我就认识了众多小贩中的一个老板。
我倒是与他交流不多,零零散散了解到的信息大概就是老板是2010年沙河高教园修建起来六所大学开设分校区之后就开始在这边做生意了,学生需要水果,老板需要挣钱,于是大家皆大欢喜。我在有早市的时候一般不在水果群里买,或者可能去更远的郊区骑车路过采摘园顺便买点。在他这买水果呢,就得在东门等一位干瘦的中年男子骑着电动三轮拉来一箱水果,跟他说是哪群哪号买了啥,次数多了他也会记住你直接递给你。
老板在这做了十年的生意了,和学生们有了感情,做生意也很诚信,一天要给六个大学送四次水果,水果这么容易坏都几乎没很少出质量问题,即使是很忙,别人不满意的水果也能给换。
还有一次是我转发了一个患病的北航学长的水滴筹,学长刚本科毕业就患上了重病,叔叔看到了之后就问我,然后把水滴筹转发到了他经营的各个大学的水果群和同事的群里,这应该就是人间的对陌生人的善意,出于同感或是相似经历,都想 ...
四月总结
以为三月多风,四月多雨,却没想到四月的雨水却出乎意料的不多,记忆里也就三四次,这个月本以为是闲下来的一个月,结果闲下来的显然不是我。五月份希望有好心情和好时光,能够闲下来(但显然不可能,大创、冯如杯又得来)。
阴阴绿树黄鹂语,将与人间作夏凉。
四月份总结
四月份出乎意料的忙碌,先是冯如杯和大创的中期答辩,再是入党的答辩,还有给学弟学妹做的专业分流讲座虽然人家不感兴趣,不过尽力就行了。入党的材料好多上万上千字,然后我又开始写了量子计算的波形优化github project.净给自己找事…
读书
这个月读的还是挺多的,把《我的阿勒泰》看完了,把《刘慈欣短篇小说合集看完了》,为了写《是谓风流》也翻了好多材料,发现人文社科的东西就是这样的,批判比较观点,给出论据,很多东西写的时候都需要自己思考,比如自然审美的自觉时期究竟是什么时候?汉代还是魏晋?还零零散散地开始读《朗道理论物理系列》的《力学》、《场论》、《统计力学》、《流体力学》、《统计力学》by黄克孙,physics from symmetry.
《我的阿勒泰》是我很早就听闻了的,在我印象中那片广袤的西北大地上,悠远空旷的总是寂寞,一望 ...
物理壬踩坑记录including_vscode_latex
问题描述:
在vscode里切换了解释器后,该环境下的某个包无法被import, Run Code之后发现输出窗口显示no module named xxx. 但是切换到console后(此时会自动进入你当前的conda环境),cd进该路径,python .\xxx.py, 可以运行。
解决办法
把原来的
‘’’
“python.defaultInterpreterPath”: “D:\Anaconda3\envs\quantum\python.exe”
‘’’
一句注释掉,输入code-runner.executorMap: 这一句后会出现一大串提示点了后就会导入这个部分的语句。如下:
‘’’
“code-runner.executorMap”: {
“javascript”: “node”,
“java”: “cd $dir && javac $fileName && java $fileNameWithoutExt”,
“c”: “cd $dir && gcc $fileName -o $fileNameWithou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