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读的书
我是自幼就喜欢看书的,小时候上课也不听课就看书,那时候看的是图书馆里卖的经典名著,喜欢看HP系列啦,喜欢看科幻系列比如凡尔纳啦,再就是西游记,还有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退休了再看一遍),隋唐演义,封神演义等等这些描述古代战争的书,那时候看的都是古白话版的,四开纸四百多页的大部头,导致现在的古文功底很扎实,倒是不会喜欢看《童年》、钢炼、《红与黑》这种更现实主义的书hhh,看完了没啥感想。
等我上了初中就开始看数理教材,起因还是因为小学五六年级时候开始看起了网络小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陆陆续续看了几十本,有一本让我印象很深刻就是《奥术神座》,讲的物理学成神,知识就是力量的故事,这对于中二病少年具有莫大的吸引力,那时候我边看边搜索不懂得词汇,什么“曲率”、“薛定谔方程”、“复变函数”,发现……我tm也看不懂啊,或者说只是感性层面上的理解,于是我发了狠决心要弄懂,就一个词一个词的挨个查下去终于查到了最基本的知识概念和逻辑,于是我就开始一点点bottom up,发现对我来说还是太玄奥了难以捕捉,于是我就开始买来高中课本和淑芬课本来看。那真是段充实的时光啊,每天都有大把大把的知识点轰炸,就这样陆陆续续的看完了线性代数、力学、电磁学、分析力学、量子力学,开始看了点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场论,不过这时候就觉得自己没啥天赋以后也不一定会干这个看他作甚?于是高中开始看诗集比如余冠英诗经选六朝诗选啥的还有一些文学评论人文社科的学术论著。
我现在的话变了很多了,当然还是喜欢看科幻作品(物理壬都会喜欢吧hhh),大刘的作品读了个遍,但是对于一些以前不感冒的书现在却很能欣赏了,比如红楼梦,八岁的时候看了一遍,十八岁的时候看了一遍,不知道二十八岁还有没有机会看。我现在很能欣赏他的审美理想了,那种中国古典文学的审美范式,并且他一举跃升成我最喜欢的古典小说(虽然他的诗词单拿出来是二流作品,但是彼此有机融合了)。比如钢炼,现在越来越能体悟到那种集体主义的为了更崇高事业奉献的精神了(谁还不是个精苏呢)。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文字的美感来源于陌生、祛魅、重构。
我现在看的书,主要就是经典物理名著,偶尔看看数学书比如微分几何(梁灿彬还没看完woc)、李群李代数(之前看标准模型学了一些现在啥都忘了这玩意太博大精深了),数学书要是没有证明该多好我直接润去数学系。他们给了我足够的审美体验,不过更多的可能是理性上的,一种对于自然界描述的完备感,一种创造感、一种对于简洁对称美的追求。
再就是我比较喜欢能给我带来审美体验的书,比如诗歌,散文,中国国家地理国家天文,比如沈从文的水乡,汪曾祺的北京这种富有生活气息人文风物的,比如李娟迟子建这种有生命力的,再举个例子余华的书我就喜欢在细雨中呼喊活着,不太喜欢许三观卖血记,不喜欢兄弟。还有就是人文社科的书籍,一些美学的论著,我才特么发现我桌子上现在摆着一本重大汉语言文学博士的毕业论文。
其实我们读书读的是什么呢?为什么喜欢读书呢?对我而言,中国文化传统文学的作品,意味着文化源泉和从之获得的文化慰藉,是每次想到都会觉得心安的东西,是读到作品会觉得心领神会,一想到哪怕北欧再美也没有这些,一想到如果没有这种文脉传承就会很慌,就像符合胃口的饭菜,亲切不费力的语言。那些质朴的、华丽的、优美的文字,那些抽象的、对称的、简洁的公式,都能为我们传达一种很美好的审美感受。
再可能就是作为思想的活水。当然周国平说过一句很过激的话,不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也就是我们要对他人的思想观点进行批判接受,内化为自己的。
还可能就是出于本身的意义,不必刻意于其中寻找什么抽象意义,只是单纯地喜欢,就像那句话。
“热爱生活更甚于热爱它的意义吗?”
“一定要这样,爱,应当先于逻辑,就像你说的那样,一定要先于逻辑,只有那时候我才会懂得人生的意义。”
或者是“因为山就在那里”
曾经高考完的我给自己列了一个想看的书的书单:
在路上 太阳照常升起 新唐书 罗马名人传 维多利亚史 明清山水小品 标准日本语 你好法语 毛泽东文集 毛泽东选集 史铁生 野草 指弹自学教程 俳句和歌 药物学 复分析可视化 颜料的化学成分(油墨彩色打印印染) 简单手语/去聋哑学院 周国平散文集 熊培云散文集 简祯散文 迟子建散文集 建筑学基本教程 有哪些健康问题症状容易被忽视 基地 韩松 火星三部曲 西方哲学史 西方美学史纲 冬夜繁星 人间时节 李娟 光明王 theoretical concepts in Physics by longmuir 物理学家的群论/微分几何 mma基础和应用 通往实在之路 简明天文学 现代宇宙学 可畏的对称 边缘奇迹 相变和临界现象 爱因斯坦文集 物理之美 克拉克《太空漫游》系列,阿西莫夫《机器人》短篇系列 《百年法》、《山》,王晋康《七重外壳》,韩松《地铁》,何夕《伤心者》。(问就是四大家)
在《娱乐至死》中有提到过,text convey information meanwhile image and video conveying more efficencily, 后信息时代的人们越来越倾向于用图片和视频来接受信息,那看似庞大的,单张图以KB记载的信息量其实相比之下我们所提取出来的核心信息却少的可怜,但是人们却满足于充盈的虚假和逻辑链条知识结构的破碎。固然在做ppt和论文时候,流程图和概念图更能理清思维逻辑和脉络,把握整体结构。文字当然不是唯一的媒介,在书中一图便能胜千言,也能为读者带来更好的读书体验。只是这种技术进步带来的信息爆炸对于个体好坏参半,对于大段文字的阅读能力的丧失终究会带来理解能力的削弱和思想观念的偏激、辩证法的眼光。所以我一直坚守文字的意义,我始终相信读书的力量,并且会一直坚守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