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北航航天
为中国航天日而写,致北航15系
无专业术语,放心食用
封面为中国航天节海报,下图为xcz大佬的海报,学长催你变!(xzcnb!)
翩翩舞翩翩,年年复年年,
千古飞天梦,何日上九天。
航天,对于有心的人来说,该是浪漫的吧,看激动人心的天问一号、天和核心舱或者是JWST的发射,听着倒计时的一声“点火!”,期待着我们向域外的疆土又迈进了一步;又或者是像科幻小说里的坐上一艘飞船喊上一句,“自然选择,前进四”,"我们的征程是星辰大海!"然后和家园说白白,去更远的未知远方。想象着宇宙中种种天体又或者是月面基地落成后的“广寒宫特别行政区”,虽然归零的工程师可能会暗暗腹诽。
当然航天是人类工业的结晶,任何一个深入了解航空航天的人都会深深震撼于这其中蕴含着的这充斥着伟大力量感的工业,也是每一个坚信行则将至沉潜做事的个体的智慧结晶。对他们而言,航天的浪漫在哪里呢?
想到一个很活泼的15系同学的回答:
(这个头像虽然打码之后非常抽象但是配色一看就能认出来,而甚至他的背景都是发射塔)
这也就是我对于北航的师生最敬重的地方,那些扎下心来追求真理(就像我最喜欢的一句校歌一样:“那无穷的真理,让我我苦苦地求索追随”)包括且不限于15系的老师和那些面对信息类诱惑坚持初心的不去追求过高物质享受的理想主义的学生们。
对我而言呢?
好像就像科幻一样,需要跳脱出时代和认知的局限站在时间尺度上,同样的,要走出去,回头望,站在空间尺度上,对原有的认知形成陌生化,形成新旧范式之间的对抗与张力,才能完成对人类文明的自我审视,才能深刻认知到价值、道德、文明、经济、种族、生命体都不过是偶然而局限的,并不像自然规律那样放之四海而皆准。
《球状闪电》中,当宏原子秘密被揭示之后,主人公表示:“我这时第一个感觉是可以呼吸了,我的思想已被窒息了十几年,这期间,我像是潜行在浑浊的水中,到处是一片迷蒙。现在突然浮出了水面,呼吸到了第一口空气,看到了广阔的天空,盲人复明亦不过是这个感觉。”
《三体II》中,当罗辑领悟黑暗森林法则的时候,“他看到了宇宙的真相”,“他知道,从这一刻起,星空在自己的眼里已经是另一个样子,他不敢再抬头看了。”
也就像刘慈欣自己第一次阅读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时的感受:
记得二十年前的那个冬夜,我读完那本书后出门仰望夜空,突然感觉周围的一切都消失了,脚下的大地变成了无限伸延的雪白光滑的纯几何平面,在这无限广阔的二维平面上,在壮丽的星空下,就站着我一个人,孤独地面对着这人类头脑无法把握的巨大的神秘……从此以后,星空在我的眼中是另一个样子了,那感觉像离开了池塘看到了大海。这使我深深领略了科幻小说的力量。
《三体III》中人类宇航员第一次进入四维空间,感受到“方寸之间,深不见底”。这种震撼体验会让人用一种全新的视野看待世界,就像“离开池塘看到大海”。另一方面,这种新的视野反衬出现实世界的局限性,它让人们看到,这个看似无所不在、自古皆如此的世界,其实是一座封闭而有限的铁笼,是可以被打破的。
而与航天更贴切的应该就是《山》了: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
——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
这是是人类的勇气的颂歌,是选择一个更为宏大的叙事,跳脱出原本的阶级,种族,国别,人文,政治,偏见,不平等,在这颗星球之外,所有的盗贼与英雄,将军与思妇,政客与文人……都是平等的个体。
从这一点来说,航天和基础物理很像,都是去拓宽文明的边界。当时美国在筹建费米实验室的时候,其首任主任威尔逊在国会质询中,被问到建立费米实验室对美国国防有什么好处。威尔逊说,
建立费米实验室对保卫美国没有直接帮助,但是它可以使美国更值得保卫。
大型工程,能够留下来一些除了成果本身之外的东西。具体比如科研机构、科研人员、方法经验,完善的航天工业体系,完整的产业链,就好像曼哈顿计划给美国带来的不只是原子弹本身,还有更为宝贵的阿贡、布鲁克海文等一系列在中长期科研项目上实力强劲的国家实验室一样。再比如一些更为抽象的民族自信心,就像是美国人和俄罗斯人在航天上的骄傲一样。
温总理在写下北航校歌《仰望星空》同时也写下了这句话:
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我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
我们也记得火箭先驱的那句话:
很难说什么是不可能的。因为昨天的幻想,就是今天的希望,明天的现实。 ——罗伯特·戈达德
与所有热爱航空航天事业的人,和那些包括但不限于15系的有理想有担当的buaaer共勉。
[1]王瑶.铁笼、破壁与希望的维度——试论刘慈欣科幻创作中的“惊奇感美学”[J].现代中文学刊,2016(05):95-101.
[2]推荐 三体 死在火星上 山